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工程某区间隧道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doc,平面图

附件详情

  • 第一章 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方法及措施
  • 1编制说明
  • 1.1编制依据
  • 1.2编制原则
  • 2项目概要
  • 2.1工程范围及地理位置
  • 2.1.1 南坪至工贸站区间隧道
  • 2.1.2 工贸车站主体
  • 2.2工程环境及施工条件
  • 2.2.1 气候条件
  • 2.2.2 交通情况
  • 2.2.3施工用水、电、通讯条件
  • 2.3 工程设计概括
  • 2.3.1南坪至工贸站区间隧道区间钻爆法段
  • 2.3.2工贸车站主体
  • 2.4 工程数量
  • 2.5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2.5.1工程地质概况
  • 2.5.2水文地质概况
  • 2.6工程总体目标要求
  • 2.6.1质量目标
  • 2.6.2安全目标
  • 2.6.3工期目标
  • 2.6.4环保目标
  • 3 工程特点、重点和难点分析及对策
  • 3.1工程特点
  • 3.1.1工程施工环境复杂
  • 3.1.2结构防水要求高
  • 3.1.3环保要求高
  • 3.1.4施工场地狭小,临时设施布置困难
  • 3.1.5对地面沉降要求高。
  • 3.2 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 3.2.1工程重点及对策
  • 3.2.2工程难点及对策
  • 3.3综合应对措施
  • 4总体施工部署
  • 4.1总体部署原则
  • 4.2施工组织机构
  • 4.2.1施工组织机构
  • 4.2.2主要管理人员、部门职责及分工
  • 4.3总体施工安排
  • 4.3.1施工任务划分
  • 4.3.2总体施工安排
  • 4.4总体施工方案
  • 4.4.1暗挖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 4.4.2工贸站暗挖车站施工方案
  • 4.4.3明挖车站施工方案
  • 4.5施工准备
  • 4.5.1技术准备
  • 4.5.2前期人员准备
  • 4.5.3施工现场准备
  • 4.5.4设备、物资准备
  • 5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 5.1暗挖区间隧道施工
  • 5.1.1隧道开挖
  • 5.1.1.1开挖方法的选择
  • 5.1.1.2各种开挖方法施工工艺
  • 5.1.2隧道初期支护
  • 5.1.3装渣运输
  • 5.1.4隧道结构防排水
  • 5.1.5隧道二次衬砌
  • 5.2南坪-工贸站暗挖区间车站施工
  • 5.2.1车站洞身开挖施工方法
  • 5.2.2光面爆破施工技术
  • 5.2.3车站初期支护施工
  • 5.2.4车站结构防水
  • 5.2.5车站洞身二衬混凝土施工
  • 5.2.6 出人口、风道
  • 5.2.7车站结构施工技术措施
  • 5.3 明挖车站主体隧道施工
  • 5.3.1 围护结构施工
  • 5.3.1.1 基坑开挖
  • 5.3.1.2 围护结构拉锚支护施工
  • 5.3.1.3 围护结构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施工
  • 5.3.2 主体结构施工
  • 5.3.2.1 基底处理与封底
  • 5.3.2.2 结构垫层施工
  • 5.3.2.3 底板施工
  • 5.3.2.4 立柱施工
  • 5.3.2.5 梁、板施工
  • 5.3.2.6车站结构防水
  • 5.4超前支护及注浆施工
  • 5.4.1超前小导管施工
  • 5.4.2注浆技术
  • 5.5隧道初期支护
  • 5.5.1钢拱架的制作与安装
  • 5.5.2钢筋网
  • 5.5.3砂浆锚杆施工
  • 5.5.4φ25中空锚杆
  • 5.5.5喷射混凝土
  • 5.6施工通风、降尘、照明及排水管线布置
  • 5.6.1施工通风
  • 5.6.2降尘方法
  • 5.6.3施工照明
  • 5.6.4施工排水
  • 5.7隧道防排水施工
  • 5.8钻爆设计
  • 5.8.1设计原则
  • 5.8.2减小爆破振动强度的方法
  • 5.8.3控制爆破确保施工安全的方法
  • 5.8.4钻爆参数的选择
  • 5.8.5炮眼堵塞
  • 5.8.6爆破器材的选择
  • 5.8.7装药结构
  • 5.8.8爆破效果监测及爆破设计优化
  • 5.8.9施工注意事项
  • 5.9钢筋工程
  • 5.9.1施工准备
  • 5.9.2钢筋加工
  • 5.9.3钢筋的连接及安装
  • 5.10 混凝土工程
  • 5.10.1混凝土工程要求
  • 5.10.2混凝土的供应
  • 5.10.3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 5.10.4结构混凝土防渗漏措施
  • 5.10.5应产生的质量记录
  • 5.10.6施工质量标准及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 5.10.7钢筋混凝土防开裂措施
  • 5.11该项目采用的“四新”情况
  • 5.11.1控制爆破监测技术
  • 5.11.2减震爆破施工技术
  • 5.11.3新技术、新工艺落实措施
  • 5.12 监控量测
  • 5.12.1监测目的
  • 5.12.2监测项目
  • 5.12.3布置、测试方法及量测频率
  • 5.12.4监控量测 处理及信息反馈
  • 5.13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5.13.1目的
  • 5.13.2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组织机构及职责
  • 5.13.3地质工作内容与方法
  • 5.13.4工作程序
  • 6资源配置
  • 6.1劳动力安排
  • 6.2主要材料供应
  • 6.3拟投入该项目的主要机械设备及试验、检测仪器设备
  • 6.3.1拟投入该项目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 6.3.2拟投入该项目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
  • 7各种施工保证措施
  • 7.1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
  • 7.1.1地面建筑物保护处理方案及技术措施
  • 7.1.1.1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
  • 7.1.1.2建筑物的调查
  • 7.1.1.3建筑物保护的控制标准
  • 7.1.1.4建筑物的保护方案与措施
  • 7.1.2地下管线保护处理方案及技术措施
  • 7.1.2.1简述
  • 7.1.2.2管线概况
  • 7.1.2.3地下管线调查
  • 7.1.2.4管线保护
  • 7.2冬、雨、夏季施工保证措施
  • 7.2.1冬季施工技术措施
  • 7.2.1.1冬季施工准备
  • 7.2.1.2冬季施工技术措施
  • 7.2.2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 7.2.3夏季施工保证措施
  • 7.3环境保护体系及保证措施
  • 7.3.1环境保护体系
  • 7.3.2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 7.3.2.2水环保措施
  • 7.3.3大气污染及粉尘、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7.3.3.1大气污染及粉尘污染防治
  • 7.3.3.2噪声防治
  • 7.3.4施工区域环境保护措施
  • 第二章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试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
  • 1 配备原则
  • 1.1设备配备与工程规模相适应
  • 1.2设备配备与施工管理相适应
  • 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 3主要试验检测仪器的配置
  • 第三章 劳动力计划
  • 1劳动力安排计划
  • 2劳动力保证措施
  • 第四章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 1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 1.1质量管理目标
  • 1.2质量管理体系
  • 2 质量保证措施
  • 2.1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 2.2质量组织保证措施
  • 3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 3.1初期支护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 3.2钢筋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 3.3混凝土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 3.4施工缝及变形缝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 3.4.1施工缝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 3.4.2变形缝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 3.5防水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 3.6预埋件、预留孔洞质量保证措施
  • 3.7试验与检测
  • 3.7.1材料检验试验
  • 3.7.2工程检验和试验
  • 3.7.3试验数据管理
  • 4.1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 4.1.1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 4.1.2工程移交前的保护措施
  • 4.2工程交验后的服务措施
  • 4.2.1严格承担保修责任
  • 4.2.2从资源上保证工程保修
  • 4.3工程保修工作管理措施及承诺
  • 5创优规划
  • 5.1创优总目标
  • 5.2创优组织机构
  • 5.3创优工作程序
  • 5.4创优保证措施
  • 第五章 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 1 安全目标
  • 2 安全保证体系
  • 2.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2.1.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2.1.2安全管理职责
  • 2.2 安全保证体系
  • 2.3 安全保证措施
  • 2.3.1 开挖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 2.3.2 爆破器材运输及爆破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 2.3.3 支护安全保证措施
  • 2.3.4 防火与防水安全保证措施
  • 2.4 临电及照明安全保证措施
  • 2.5 爆破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 2.6 运输及高空作业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 2.7 供电与电气设备安全措施
  • 2.8 其它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 2.9 突发事件紧急处理措施
  • 2.9.1 成立工程施工应急管理机构
  • 2.9.2 工程施工应急预案
  • 第六章 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 1 文明施工目标
  • 2 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 3文明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 4施工卫生管理
  • 第七章 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 1工期目标
  • 2技术组织措施
  • 2.1组织保证
  • 2.2劳动力保证
  • 2.3物资保证
  • 2.4机械保证
  • 2.5制度保证
  • 2.6保证工期的技术措施
  • 第八章 施工进度计划
  • 1总工期安排
  • 2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
  • 第九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 1现场平面布置
  • 1.2施工 场地布置
  • 2临时工程布置
  • 2.1场地围挡与场地硬化
  • 2.1.1场地围挡与大门
  • 2.1.2施工便道及地面硬化
  • 2.2施工用水、电
  • 2.2.1供水
  • 2.2.2供电
  • 2.3明挖基坑护栏
  • 2.4消防
  • 2.5污水及垃圾处理
  • 2.6急救及医疗服务
  • 2.7砼自动计量拌合站
  • 2.8临时用地
  • 3 交通疏解
  • 附表:(1)拟投入该项目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 (2)拟配备该项目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 (3)劳动力计划表
  • (4)临时用地表
  • (6)施工总平面图

附件详情

工程重点及对策: (1)本标段处于闹市区,人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沿线又有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周围环境复杂,在施工中控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该项目中考虑的重点。 主要对策: ①明确并制定各类环境(建筑物、管线、运营道路等)的安全控制值,并设警戒值。 ②进行针对性强的严密的监控量测,当监测数据达到警戒值或超过警戒值时,停止施工,修正支护参数后方能继续施工。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层、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动态变化始终置于可控状态。
③施工过程中始终贯穿以“防塌、防沉”为核心的技术指导原则,把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在规定允许值内,将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塌方隐患降至最低,杜绝塌方事故的发生。
④针对不同的环境特征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相对完善的防护措施。
⑤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以少污染、低噪音小型化为原则,加强现场的管理,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及居民的影响。
(2)车站结构施工跨度大,断面大,工序多,工期紧,如何合理安排工序,减小工序间的干扰,加快隧道的开挖进度,确保工期是施工组织中重点考虑的项目。
主要对策:
①充分开展平行作业,多工作面同时施工。
②适当加大人员和设备投入,提高施工进度指标。
③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保工序间衔接紧凑,解决施工过程中影响工期的主要矛盾。
④优选出碴运输方案,减少水平运输距离,缩短循环周期,加快施工进度。
(3)在初期支护体系下转换到二次衬砌施工,确保初期支护的稳定与安全是施工中的重点。
主要对策:
①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初期支护的施作质量,如: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厚度、密实度,格栅钢架架立的位置、间距、相互间的连接,临时仰拱的封闭等。
②二次衬砌施工时采取分段拆除、分段衬砌的施工策略。
③二次衬砌施工时对关键受力部位的临时支撑采取型钢替换支撑、再拆除的方法。
④整体二次衬砌施作完成前,将已施工完成衬砌部分的临时支撑恢复。
⑤转换过程中加强初期支护的监控量测,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4)本标段既有车站结构防水,又有隧道结构防水,建筑设计结构形式多样,断面变化多。因此做好结构防水工作是关键,是施工中的又一重点项目。
主要对策:
①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认真做好混凝土结构自防水、防水层的铺设与保护,做好施工缝、变形缝等特殊部位的防水处理工作。
②防水层铺设由防水专业队伍施工,每道防水施工由专职质检员检查把关。
③确保防水质量,消除渗漏水隐患措施
A、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对防水卷材作相应的老化、拉伸检测,确保防水卷材的质量。
B、防水板搭接宽度不小于规定值。用热合机进行焊接,接缝为双焊缝,每条焊缝均作充气检查,以确保焊缝质量。
C、防水板铺设好后,加强保护,在钢筋焊接部位垫设白铁皮进行防护,防止烧坏防水板,对于破损的防水板重新修补。
D、加强初期支护喷射质量,注浆充实初支背后的空隙,做到初支不漏水。
E、严格控制二次衬砌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抗渗标准。
F、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水泥用量,并掺一定量的粉煤灰,减少水泥水化热,加强混凝土的养护,防止混凝土开裂漏水。
(5)施工监控量测
本标段隧道工程属于城区隧道,隧道变形过大而不及时处理,就会给隧道结构带来安全、质量隐患;因此施工监控量测和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反馈技术更显重要。
主要对策:
①在施工时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严密的监控系统,针对施工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监控手段,及时反馈指导施工。
②严格执行工作交接班制度,上一班工作记录不完善或不全面、详实,下一班有权拒绝进行下一步作业,避免出现因工作衔接失误造成的安全、质量隐患。
③制定各种相应的应急与预防措施,以防万一。
④始终把“防塌、防沉”作为日常工作的核心,努力控制工程施工引起的沉降。

全部评论
评论网友评论仅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不得发布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