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二线某隧道施工组织设计(2010年实施).doc

附件详情

  • 1、编制依据及原则
  • 1.1、编制依据
  • 1.2、编制原则
  • 2、工程简介
  • 2.1、隧道概况
  • 2.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 2.3、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2.4、地震动参数区划及气象资料
  • 2.5、洞口位置的确定及洞门型式的选择
  • 2.6、工程设计概况
  • 3、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主要对策和保证措施
  • 3.1工程特点
  • 3.2、工程重点
  • 3.3工程难点
  • 4、主要临时工程规划及平面布置
  • 4.1、施工便道情况
  • 4.2、拌合站
  • 4.3、小型构件预制场
  • 4.4、施工营地
  • 4.5、施工供水、供电
  • 4.6、弃碴场
  • 4.7、炸药库
  • 4.8、污水处理设施
  • 4.9、施工总平面布置
  • 5、安全、质量、环保及文明施工控制目标及保证措施
  • 5.1、安全目标
  • 5.2、质量目标
  • 5.3、环水保及文物保护目标
  • 5.4、文明施工目标
  • 5.5、安全、质量、环保及文明施工控制保证措施
  • 6、施工总体计划安排、施工形象进度、进度指标及进度保证措施
  • 6.1、任务划分
  • 6.2、施工进度安排原则
  • 6.3主要工序进度指标
  • 6.4、施工进度横道图
  • 7、进洞方案、开挖方案、爆破设计、装碴运输、支护、二次衬砌、通风、排水、施工量测、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工程材料试验
  • 7.2、支护、二次衬砌
  • 7.1、进洞方案、开挖方案、爆破设计、装碴运输
  • 7.3、通风、排水
  • 7.4、施工量测、地质预报、监控量测
  • 7.5工程材料试验
  • 8、机械设备配备、机构组织、劳动力配备
  • 8.1、隧道机械配备原则
  • 8.2机构组织、劳动力配备
  • 9、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和潜在影响,对各种影响因素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 9.1、水环境保护措施
  • 9.2、大气环境及粉尘的防治措施
  • 9.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 9.4、弃碴防护
  • 9.5、降低噪音的措施
  • 9.6、植被保护及复耕绿化
  • 10、不良地质或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技术措施
  • 10.1、不良地质地段的技术措施
  • 10.2、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技术措施
  • 11、隧道施工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施工中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预案
  • 11.1、隧道施工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施工中发生紧急情况
  • 11.2应急措施
  • 11.3、应急组织机构
  • 11.4、应急组织机构职责与分工
  • 11.5、突发事故的预防
  • 11.6、突发事故报告
  • 11.7、应急响应
  • 11.8、应急响应程序
  • 11.9、应急保障
  • 11.10、责任和奖励
  • 12、隧道主要施工方法
  • 12.1、明洞及洞口工程施工
  • 12.1.1、洞口段施工
  • 12.2.1、洞口及明洞开挖
  • 12.2、明洞施工
  • 12.2.2、洞口边仰坡及截水沟施工
  • 12.2.3、明洞及洞门钢筋混凝土施工
  • 12.2.4、明洞防水层施工
  • 12.2.5、明洞拱背回填施工
  • 12.3、洞身地段施工
  • 12.3.1、超前综合地质预报
  • 12.3.2、洞身开挖
  • 12.4、超前支护及临时支护
  • 12.4.1、超前管棚支护
  • 12.4.2、小导管超前支护
  • 12.5、初期支护
  • 12.5.1、喷射混凝土施工
  • 12.5.2、锚杆施工
  • 12.5.4、初期支护表面质量检查
  • 12.5.3、钢筋网、钢架施工
  • 12.6、防排水施工
  • 12.6.1、排水盲管铺设
  • 12.6.2、防水板安设
  • 12.7、仰拱及填充施工
  • 12.8、二次衬砌施工
  • 12.8.1、砼生产
  • 13.1、雨季施工安排
  • 13. 雨季和冬季的施工安排
  • 13.2、冬季施工安排
  • 14、工程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
  • 15、隧道工程安全保证技术措施
  • 16、主要分项工程工艺
  • 16.1、超前小导管
  • 16.2、超前大管棚
  • 16.2.1、施工工序流程图
  • 16.2.2、施工要点
  • 16.3全断面开挖法
  • 16.3.1、施工要点
  • 16.4、台阶开挖法
  • 16.5、弧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 16.6、交叉中隔壁法(CRD工法)
  • 16.7、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 16.8、喷射混凝土
  • 16.8.1、施工工序流程图
  • 16.8.2、施工要点
  • 16.9、锚杆施工
  • 16.10、钢架施工
  • 16.11、中心水沟施工
  • 16.12、双侧水沟
  • 16.13、结构防水
  • 16.14、防水层
  • 16.14、施工缝、变形缝防水
  • 16.15、仰拱及二次衬砌
  • 16.16、二次衬砌
  • 16.17、监控量测

附件详情

该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型,按高寒地区衬砌支护参数设计。隧道按喷锚构筑法技术要求设计,采用曲墙带仰拱(Ⅱ级围岩设置底板)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喷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洞口按照“早进洞、尽量减小对环境的破坏”的原则,采用直切式缓冲结构,长17m,接长明洞8m。DK244+630~+647段基础底位于砂质黄土地层中,σ=150KPa,为消除黄土湿陷性及提高基底承载力,+630~+640段基底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挤密桩桩径φ0.4m,基底深至土石分界面以下不小于1.0m,桩间距0.8×0.8m,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顶换填三七灰土;640~+647段基底采用三七灰土换填处理,施工过程中对该段黄土的湿陷性进行现场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处理措施,+647处设置变形缝一道。 为保证施工安全,进出口暗挖施工起始段拱部各设置一环φ108大管棚,管棚长度30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约1°。洞口边、仰坡采用骨架护坡防护,并绿化坡面。 DK246+426~DK246+716段经过F6-1断层破碎带,且埋深较浅,采用CRD法施工,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喷10cm的混凝土封闭,全断面设HW175型钢钢架,间距1榀/0.5m,拱部设φ89管棚+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φ89管棚每根10m,环向间距0.5m,纵向搭接不小于3.5m,φ42小导管每根3.5m,环向间距0.5m,纵向搭接不小于1.5m;该段拱墙进行注浆加固。 浅埋段施工 ①按照“保护围岩、控制变形、岩变我变、动态管理,确保掌子面安全”的原则进行施工。施工对策严格遵循“先探测、管超前、预注浆、小断面、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仰拱跟进、及时衬砌”的施工原则。
②超前注浆堵水,加强渗漏水防治:由于该段属于F6-1断层破碎带且浅埋,开挖后地表水沿裂隙向隧道渗水,易使地表水漏失,洞顶坍塌,能逐步加大对导水裂隙的冲蚀作用,从而使围岩的导水作用进一步加强,因此,该段施工必须首先进行超前注浆堵水,加强渗漏水防治。
③ 加强超前地质预测及预报:采用TSP203长距离物探、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开挖断面地质素面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预测预报,根据预报预测结果,针对性地进行开挖、支护。
④采用CRD法施工,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喷10cm的混凝土封闭,全断面设HW175型钢钢架,间距1榀/0.5m,拱部设φ89管棚+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φ89管棚每根10m,环向间距0.5m,纵向搭接不小于3.5m,φ42小导管每根3.5m,环向间距0.5m,纵向搭接不小于1.5m;该段拱墙进行注浆加固。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