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剪结构住宅施工组织设计.doc,平面布置图

附件详情

  •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
  • 第一节 编制指导思想 1
  • 第二节 编制原则 2
  • 第三节 编制依据 3
  • 第二章 项目概要及施工特点 3
  • 第一节 项目概要 3
  • 1、建筑概况 3
  • 第二节 自然条件概况 5
  • 第三节 施工特点 5
  • C25 18
  • (1)钢筋的制作安装 38
  • (2)模板施工
  • (3)砼搅拌浇筑
  • 三、 屋面防水层施工 43
  • (二)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 46
  • 第四章 劳动力安排计划 75
  • 第二节 劳动力的实施与管理 76
  • 第五章 拟投入的材料和机械计划 77
  • 第一节 材料供应综合管理 77
  • 第二节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 78
  • 第三节 材料采购管理 80
  • 第四节 施工机械的使用、维修与保养 80
  • 第六章 施工进度计划 81
  • 第一节 进度控制的原则 81
  • 第二节 进度计划分析 81
  • 第三节 进度控制的方法 82
  • 第四节 施工组织协调 83
  • 第七章 施工现场 平面布置图 85
  • 第一节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85
  • 第二节 临时水电布置 87
  • 第三节 施工总平面管理 91
  • 第八章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91
  • 第一节 质量保证体系 91
  • 第二节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92
  • 第三节 质量控制实施办法 97
  • 第四节 质量目标实现方式 99
  • 第九章 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99
  • 第一节 安全生产目标及组织保证体系 99
  • 第二节 安全生产责任制 100
  • 第三节 安全管理制度 103
  • 第四节 分部分项工程安全预防措施 106
  • 第十章 确保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组织措施 113
  • 第一节 确保文明施工组织措施 113
  • 第十一章 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117
  • 第一节 组织保证措施 117
  • 第二节 工期保障措施 118
  • 第三节 工期延误和赶工措施. 122
  • 第一节 质量通病 防治目标 123
  • 第二节 工程测量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124
  • 第三节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127
  • 第四节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132
  • 第五节 防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148
  • 第六节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149
  • 第十三章 成品的保护 156
  • 第十五章 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160
  • 一、雨期施工技术措施 160
  • 3.2 雨期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64
  • 二、夏季施工技术措施 165
  • 三、夜间施工措施 165
  • 四、冬季施工措施 165
  • 一、 冬期施工技术管理 166
  • 二、 冬期施工技术措施 167
  • 第十七章 工程竣工验收与交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170
  • 一、工程的竣工与交工 170
  • 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 172
  • 三.竣工验收程序 173
  • 质量保证体系图 180
  • 安全保证体系图 181
  • 计划进度控制工作程序图 182
  • 文明施工管理机构图 183

附件详情

该项目建筑总高:2#楼高度为54.8M、3#楼高度为51.750M、4#楼高度为51.750M;建筑耐火等级: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二级;合理使用年限:50年;建筑设计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6度;抗震等级:三级。 建立次级施工轴线控制方格网:在基础施工前,必须在主控制轴线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工程的次级轴线控制方格网。方格网设置的主要原则是必须便于地上结构施工时控制轴线的往上传递。为加快测量速度和减轻工作强度,该项目拟主要采取激光铅直仪铅重投测法进行轴线的竖向传递。为此,拟在建筑物四周设置“十”字形轴线(沿建筑物的纵、横各一条轴线)。轴线可利用首级控制轴线并通过全站仪投出方向线后用钢尺量距的方法进行设置。 土方回填:5.1填土前对基础结构等构件进行检查验收,并将垃圾杂物等清理干净。5.2检查回填土的含水率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雨期禁止回填。5.3先将就近的土方进行分层回填,回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以300mm为控制,铺摊后随即耙平。5.4回填土每层填实后,按规范要求进行土密度检查,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填土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检查标高及压实密度。5.5土方回填前,根据施工进展情况进行基础结构验收,验收合格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后方可进行土方回填,验收前应将轴线全部引测到基础顶面上。 钢筋绑扎安装: 1.4.1、钢筋的交叉点应用扎丝扎牢,楼板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产生位置偏移;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全部扎牢。
1.4.2、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的方向错开设置。主次梁高相同时,次梁下部钢筋应置于主梁下部筋之上,主次梁相交处在主梁上的次梁两侧各设置3根附加箍筋,大小同主梁的箍筋。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柱箍筋间距为100。
1.4.3、对于钢筋的绑扎接头,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现浇板内下部主筋不得在跨中搭接,应伸过梁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少于15d,板面负筋不得在支座处搭接。受拉区域内,I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1.4.4、各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从任一绑扎接头中心至搭接长度的1.3倍区段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
…………
共187页,。

全部评论
评论网友评论仅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不得发布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