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下40km地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575页(附图纸),平面图

附件详情

  • 第一篇 项目概述
  • 第1 章 总论 1-1
  • 1.1 项目背景1-1
  •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2
  • 1.3 任务与范围1-2
  • 1.4 主要研究结论1-2
  • 第2 章 上位规划研究2-1
  • 2.1 郑州城市现状2-1
  • 2.2 城市总体规划2-2
  • 2.3 远景发展构想2-4
  • 2.4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5
  • 2.5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16
  • 2.6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19
  • 第3 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3-1
  • 3.1 5 号线的建设是提升郑州城市品质,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 调整的需要3-1
  • 3.2 5 号线的建设是增加过铁路通道、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
  • 形成合理交通结构的需要 3-1
  • 3.3 5 号线的建设是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发挥网络运输整体效益的需要 3-3
  • 第4 章 自然条件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4-1
  • 4.1 自然条件及区域地质4-1
  • 4.2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4-1
  • 4.3 沿线水文地质条件4-8
  • 4.4 地震效应4-9
  • 4.5 岩土工程评价与建议4-10
  • 第5 章 主要设计原则和标准5-1
  • 5.1 主要设计原则5-1
  • 5.2 主要技术标准5-1
  • 第二篇 线路总体布局与工程建设规模
  • 第6 章 线路6-1
  • 6.1 主要设计原则与技术标准6-1
  • 6.2 线路概况6-2
  • 6.3 可研与建设规划阶段线路异同分析6-2
  • 6.4 该项目沿线现状及规划概况6-4
  • 6.5 线路及车站方案比选6-13
  • 6.6 地铁5 号线与BRT 的相互关系6-27
  • 6.7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6-28
  • 6.8 车站分布 6-30
  • 6.9 辅助线设置 6-40
  • 第7 章 客流预测7-1
  • 7.1 预测年限7-1
  • 7.2 客流预测成果7-1
  • 第8 章 车辆选型8-1
  • 8.1 概述8-1
  • 8.2 选型原则8-1
  • 8.3 车辆外形尺寸的选择8-1
  • 8.4 车辆重要系统的比选8-2
  • 8.5 列车编组8-2
  • 8.6 车辆及列车总体技术要求8-3
  • 8.7 车辆国产化8-5
  • 第9 章 限 界9-1
  • 9.1 限界设计遵循标准及规范9-1
  • 9.2 制定限界的原则及目的 9-1
  • 9.3 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9-1
  • 9.4 限界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9-1
  • 9.5 线间距 9-2
  • 9.6 建筑限界的确定 9-2
  • 9.7 附图目录9-3
  • 第10 章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10-1
  • 10.1 项目概要10-1
  • 10.2 设计原则、范围和年度10-1
  • 10.3 系统设计规模 10-1
  • 10.4 车辆选型及编组方案 10-3
  • 10.5 行车组织10-4
  • 10.6 运营计划10-7
  • 10.7 行车制式10-7
  • 第三篇 土建工程
  • 第11 章 车站建筑 11-1
  • 11.1 项目概要11-1
  • 11.2 车站设计原则与主要技术标准11-1
  • 11.3 车站组成与功能分析11-5
  • 11.4 车站型式与规模 11-6
  • 11.5 与城市交通的衔接 11-24
  • 11.6 车站装修综述11-26
  • 11.7 导向标志设计 11-27
  • 11.8 建筑防灾11-27
  • 11.9 车站 无障碍设计 11-28
  • 11.10 车站节能设计 11-28
  • 11.11 附图11-28
  • 第12 章 车站结构工程12-1
  • 12.1 设计原则与依据12-1
  • 12.2 主要设计标准 12-1
  • 12.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2-2
  • 12.4 车站结构12-3
  • 12.5 结构防水 12-19
  • 12.6 附图目录 12-19
  • 第13 章 区间结构工程13-1
  • 13.1 设计原则与标准13-1
  • 13.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3-1
  • 13.3 区间结构13-2
  • 13.4 结构防水 13-10
  • 13.5 附图目录 13-10
  • 第14 章 轨 道14-1
  • 14.1 编制原则14-1
  • 14.2 轨道结构14-1
  • 14.3 轨道减振降噪 14-3
  • 14.4 杂散电流防护 14-5
  • 14.5 轨道附属设施 14-5
  • 14.6 附图 14-5
  • 第四篇 机电设备系统
  • 第15 章 供电系统15-1
  • 15.1 概述 15-1
  • 15.2 设计原则与主要设计标准15-1
  • 15.3 外部电源方案 15-2
  • 15.4 主变电所15-3
  • 15.5 中压网络15-5
  • 15.6 牵引变电所15-6
  • 15.7 降压变电所15-10
  • 15.8 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15-11
  • 15.9 牵引网系统15-12
  • 15.10 再生能量吸收装置 15-16
  • 15.11 牵引变电所谐波治理15-16
  • 15.12 变电所自动化系统 15-16
  • 15.13 杂散电流防护15-18
  • 15.14 动力照明配电系统 15-19
  • 15.15 用电负荷及用电量 15-21
  • 15.16 设备选型及国产化 15-21
  • 15.17 附图15-22
  • 第16 章 通风与空调系统 16-1
  • 16.1 研究范围16-1
  • 16.2 通风、空调系统功能 16-1
  • 16.3 设计原则与设计标准 16-1
  • 16.4 地下线 通风空调系统 方案的确定16-2
  • 16.5 通风空调系统的构成 16-4
  • 16.6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消声与减振16-8
  • 16.7 节能措施16-8
  • 16.8 主要通风空调设备表 16-8
  • 16.9 附图 16-9
  • 第17 章 给排水及消防系统17-1
  • 17.1 项目概要17-1
  • 17.2 设计原则与主要技术标准17-1
  • 17.3 系统构成及功能分析 17-2
  • 17.4 设备选型与国产化17-4
  • 17.5 下一阶段待解决问题 17-4
  • 17.6 附图 17-5
  • 第18 章 通信系统18-1
  • 18.1 概述 18-1
  • 18.2 主要设计原则 18-1
  • 18.3 传输系统18-2
  • 18.4 公务电话系统 18-4
  • 18.5 专用电话系统 18-5
  • 18.6 无线通信系统 18-6
  • 18.7 视频监视系统 18-8
  • 18.8 广播系统 18-10
  • 18.9 时钟系统 18-11
  • 18.10 乘客信息系统18-12
  • 18.11 信息网络系统18-15
  • 18.12 电源系统及接地18-15
  • 18.13 集中告警系统18-16
  • 18.14 民用通信系统18-16
  • 18.15 公安通信系统18-19
  • 18.16 政务通信系统18-22
  • 18.17 乘客集散中心通信系统18-22
  • 18.18 附图18-23
  • 第19 章 信号系统19-1
  • 19.1 概述 19-1
  • 19.2 主要编制原则及技术标准19-1
  • 19.3 系统方案比选 19-3
  • 19.4 系统功能及构成19-7
  • 19.5 系统控制模式 19-9
  • 19.6 附图19-10
  • 第20 章 火灾报警与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20-1
  • 20.1 工程概述20-1
  • 20.2 综合监控系统(ISCS)20-1
  • 20.3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20-8
  • 20.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AS)20-11
  • 20.5 门禁系统(ACS)20-15
  • 20.6 附图20-18
  • 第21 章 自动售检票系统 21-1
  • 21.1 概述 21-1
  • 21.2 MLC 系统建设必要性及紧迫性21-2
  • 21.3 主要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21-3
  • 21.4 票务管理21-4
  • 21.5 系统运营模式 21-6
  • 21.6 系统主要设计方案比选21-6
  • 21.7 MLC 系统构成及功能 21-10
  • 21.8 线路AFC 系统构成及功能 21-11
  • 21.9 系统网络 21-12
  • 21.10 系统电源、接地及防雷21-12
  • 21.11 主要设备配置、布置及用房21-13
  • 21.12 组织机构及系统定员21-15
  • 21.13 相关接口21-15
  • 第22 章 安检系统 22-1
  • 22.1 概述 22-1
  • 22.2 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规范22-1
  • 22.3 系统主要方案 22-2
  • 22.4 系统设备构成及功能 22-3
  • 22.5 主要设备选型分析22-5
  • 22.6 系统网络22-7
  • 22.7 系统配电、接地及防雷22-7
  • 22.8 主要设备配置、布置 22-7
  • 22.9 系统设备及管理用房 22-8
  • 22.10 主要设备配置数量22-8
  • 22.11 系统维修及定员 22-8
  • 22.12 与相关专业接口 22-8
  • 第23 章 自动扶梯与电梯 23-1
  • 23.1 概述 23-1
  • 23.2 主要设计原则 23-1
  • 23.3 设备选型23-1
  • 23.4 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23-2
  • 23.5 主要布置原则 23-2
  • 23.6 设备国产化23-3
  • 23.7 设备数量配置 23-3
  • 第24 章 屏蔽门与安全门 24-1
  • 24.1 概述 24-1
  • 24.2 系统选择24-1
  • 24.3 主要设计原则和技术参数24-2
  • 24.4 系统构成和功能24-2
  • 24.5 生产厂商分析 24-3
  • 24.6 主要工程数量 24-3
  • 第五篇 车辆段与控制中心
  • 第25 章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25-1
  • 25.1 项目概要25-1
  • 25.2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选址25-1
  • 25.3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功能定位 25-2
  • 25.4 总平面布置25-2
  • 25.5 车辆检修工艺与设施 25-4
  • 25.6 站场设计25-7
  • 25.7 组织机构与定员25-8
  • 25.8 其它专业设计 25-9
  • 25.9 附图25-15
  • 第26 章 控制中心 26-1
  • 26.1 概述及选址26-1
  • 26.2 设计依据26-1
  • 26.3 主要设计原则26-1
  • 26.4 线路控制中心功能26-1
  • 26.5 调度中心工程对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条件26-1
  • 26.6 工艺设计26-2
  • 第六篇 建设、运营管理研究
  • 第27 章 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 27-1
  • 27.1 设备国产化的意义27-1
  • 27.2 国产化要求27-1
  • 27.3 主要设备选型、材料的需求量及供需市场分析27-1
  • 27.4 初步“打包”方案27-6
  • 27.5 初步采购计划 27-6
  • 27.6 结论 27-7
  • 第28 章 资源共享 28-1
  • 28.1 车辆及车辆段 28-1
  • 28.2 控制中心28-2
  • 28.3 机电设备系统 28-2
  • 28.4 换乘站28-4
  • 第29 章 交通衔接29-1
  • 29.1 项目概况29-1
  • 29.2 交通衔接规划理念29-2
  • 29.3 轨道交通线线路工程、沿线交通和土地利用情况29-4
  • 29.4 轨道交通线交通衔接总体策略研究29-6
  • 29.5 5 号线各交通方式的衔接策略与原则29-7
  • 29.6 总结和建议29-12
  • 第30 章 节约能源30-1
  • 30.1 我国能源现状 30-1
  • 30.2 节能的必要性与意义 30-1
  • 30.3 轨道交通节能意义30-1
  • 30.4 轨道交通的节能措施 30-1
  • 第31 章 环境保护31-1
  • 31.1 环境保护设计标准31-1
  • 31.2 环境质量现状 31-1
  • 31.3 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分析31-2
  • 31.4 施工期减缓污染措施 31-4
  • 31.5 运营期减缓污染措施 31-4
  • 31.6 其它环境保护措施31-5
  • 31.7 结论 31-5
  • 第32 章 防灾及人防工程 32-1
  • 32.1 防灾 32-1
  • 32.2 人防工程32-6
  • 第34 章 运营组织机构及定员34-1
  • 34.1 运营组织机构设置原则34-1
  • 34.2 运营组织机构设置方案比选 34-1
  • 34.3 推荐的公司组织机构方案34-1
  • 34.4 职工定员34-3
  • 34.5 人员来源及使用计划 34-3
  • 34.6 培训计划34-3
  • 第35 章 工程筹划 35-1
  • 35.1 工程特点35-1
  • 35.2 线路概况及特点35-1
  • 35.3 工程建设总工期及总进度35-2
  • 35.4 工程进度计划安排35-2
  • 35.5 施工组织及措施35-3
  • 35.6 工程招投标及采购35-6
  • 35.1 征地拆迁及安置方案35-11
  • 35.2 试运行 35-12
  • 第七篇 工程经济研究
  • 第36 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6-1
  • 36.1 投资估算36-1
  • 36.2 资金筹措36-4
  • 第37 章 财务费用效益分析37-1
  • 37.1 财务评价依据及价格的采用 37-1
  • 37.2 基础数据37-1
  • 37.3 财务费用效益估算37-2
  • 37.4 财务费用效益分析37-5
  • 37.5 不确定性分析37-5
  • 37.6 财务评价结论及建议37-6
  • 第38 章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38-1
  • 38.1 国民经济评价的原则 38-1
  • 38.2 经济费用估算 38-1
  • 38.3 经济效益估算 38-2
  • 38.4 国民经济评价 38-2
  • 38.5 敏感性分析38-3
  • 38.6 国民经济评价结论38-3
  • 第39 章 社会效益分析39-1
  • 39.1 工程背景39-1
  • 39.2 社会效益分析 39-1
  • 39.3 互适性分析39-3
  • 39.4 社会风险分析 39-3
  • 第40 章 风险分析40-1
  • 40.1 风险分析的目的和方法40-1
  • 40.2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 40-1
  • 40.3 风险程度分析 40-2
  • 40.4 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40-4
  • 第八篇 结论与建议
  • 第41 章 结论与建议 41-1
  • 41.1 结论 41-1
  • 41.2 建议 41-1

附件详情

地铁缺线路全长40.72km,全部为地下线,全线设车辆段和停车场各一座,工程总投资为281.39 亿元,经济指标为6.91 亿元/km。工程共设32 座车站,均为地下车站。根据列车编组情况,本线车站站台有效长度为140m,岛式车站站台宽度11~14m,侧式站台宽度不小于3.5m。车站建筑装修应实用、经济、美观、防火、耐腐蚀,并满足无障碍要求。初、近、远期均为A 型车6 辆编组,4 动2 拖。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km/h,旅行速度35 km/h。车厢站立标准6 人/m2,定员1860 人/列。工程地下车站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部分车站采用盖挖法施工。车站主体围护结构以钻孔灌注桩为主,部分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放坡开挖;车站主体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结构断面主要为双层双跨、双层三跨、三层三跨等型式。区间地下结构分为明挖区间隧道(一般采用矩形框架结构)、浅埋暗挖法隧道和盾构法隧道,以盾构法隧道为主。盾构法单线区间隧道的内径为5.40m,采用装配式钢筋砼管片衬砌,管片厚300mm,宽1500mm,全断面分为6 块管片。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均按6 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设计。正线及辅助线采用60kg/m 钢轨,正线采用9号道岔。采用集中供电。系统制式采用屏蔽门系统。采用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共用水源。车站水消防采用消火栓系统。通信系统包括专用通信系统、商用通信系统、警用通信、政务无线通信系统四部分组成。正线采用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ISCS(综合监控系统)设控制中心级、车站控制级二级管理,设控制中心级、车站控制级、就地控制级三级控制。安检系统设备主要由通道式X 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台式液体检查仪、便携式液体检查仪、便携式爆炸物探测器、防爆球(罐)、防爆毯、危险物品存储罐、手持金属探测器、辅助设备及安检标识等构成。 计划近代 年10月份开工建设,2018 年底建成通车。 …… 主要内容:项目概述、线路总体布局与工程建设规模、土建工程、机电设备系统、车辆段与控制中心、建设运营管理研究、工程经济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讲解,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
共计575页,。

台站台效果图

站内空间效果图

地铁站剖透效果图

线路纵断面图

车辆段限界

直线段地下岛式站台车站限界图

车站总平面图

暗挖法施工现场

车站盖挖顺作法施工步序

圆形隧道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图

350KV供电系统示意图

杂散电流防护原理图

车票管理系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