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与消能减震及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平面布置图

隔震结构与减震结构与传统结构抗震设计

目录:

•隔震案例

•减震案例

•隔震结构与减震结构的特点及与传统结构抗震设计的区别

•项目概要

•某中学教学楼,地上5层,每层高度皆为3.6m,总高18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上部结构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肋梁式筏板基础。丙类建筑,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

•根据现行《 中小学建筑设计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对上部结构进行设计,其结构柱网布置如图10.9所示,各层的重量及侧移刚度如表10.3所示。

•初步设计

•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

•(1)不隔震时,该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为0.45s,小于1.0s。

•(2)该建筑物总高度为18m,层数5层,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无液化。

•(4)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未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以上几条均满足规范中关于建筑物采用隔震方案的规定。

•2.确定隔震层的位置

•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3.隔震层上部重力设计

•上部总重力为如表10.3所示。

•10.6.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

•  确定目标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50,进行上部结构的设计,并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根据抗震规范相应要求,丙类建筑隔震支座平均应力限制不应大于15MPa,由此确定每个支座的直径(隔震装置 平面布置图 如图10.10所示,即各柱底部分别安置橡胶支座)。

框架平面柱网布置图

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自主分享,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内容或者违法行为,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